玉佛

玉佛(Phra Kaew)是當今泰國最獨一無二又珍貴的無價之寶佛像。座落在曼谷市中心的玉佛寺,玉佛為前皇帝隨相傳之佛像,玉佛不但為皇族所供奉也供給公眾人士瞻仰膜拜,乃泰國十大名佛寺之一。大家所稱的玉佛拍救,全名為“帕救馬那骨”。佛陀姿勢為跏跌座,佛的右腿疊放在左腿上,兩手平疊,造型為典型的入定印相,即入定坐禪式。

 

玉佛功效

佩戴玉佛佛牌能保平安、招正財、助官運、助權力、助生意、事事順利,非常適合政府官員、警察及管理階層佩戴。

 

(請注意:有些師傅的聖物需要唸他們的獨門經文。如有任何查詢請與我們聯絡。)

 


玉佛由來

    關於玉佛的記載,在泰國,老撾,柬埔寨有好幾部《玉佛史》。 根據泰國的《玉佛史》記載,玉佛寺的玉佛發現於1934年的清萊。 據說1934年的一個雨夜,清萊城外一座佛寺裡的佛塔被猛雷劈開,露出了一尊佛像。 這尊佛像當時裹著泥胎,寺中的方丈將佛像安置在佛堂中。 有一天,泥胎的一部分剝落下來,寺中的僧人才發現裡面的翡翠玉佛。

    隨後消息傳到當時清邁府的皇帝耳中,清邁皇帝親自帶領象隊恭迎玉佛聖駕清邁王府。 敦料走到清邁府和南邦府交界處時,馱著玉佛的大象竟然直奔南邦府,馴象師多次更換大像也無濟於事。 最後清邁皇帝只好任大象行走,將玉佛供奉在南邦府一間佛寺。 32年後,這尊玉佛因為國家動亂再度移至寮國(4老撾)邊境,即原屬泰國管轄的瑯勃拉邦。 1778年水珍叛亂。 鄭王鄭信派兵寮國,將玉佛迎至當時的王城吞武里供布。 史稱達信王,其人是中國人,母親是秦人。 容鄭信信的秦名叫披耶達信,1768年在曼谷對岸的吞武里建都為王,史稱吞武里王朝(1768年〜1782年)。 達信王原籍中國廣東,起兵時任達城太守。 他幼年時曾在佛寺讀書,13歲時到山毗河羅寺做沙彌,熟悉巴利文和佛典,通漢語,印地語,維緬語和越語。 鄭信建都以後開始大興佛教。 1778年,鄭信率軍征服萬象,繼而佔領瑯勃拉邦,從萬象詢回了著名的翡翠玉佛像,供養在吞武里。

    玉佛督造於佛滅後400年的印度,內藏佛舍利真身,後經楞伽島,素可泰,輾轉移入萬多被鄭信迎回供養。 1782年,晚年的鄭信被屬下軍人所殺,他的部將當中有一位恰克里將軍,也就是泰國國王拉瑪一世(1782年〜1890年)。 拉瑪一世將國都遷至曼谷,史稱曼谷王朝。 至拉瑪五世時,拉瑪五世皇建立大皇宮和玉佛寺,將玉佛遷至現在的曼谷玉佛寺,玉佛成為奏國佛教的國寶。

    從此,泰皇或皇室成員每年都會為玉佛更衣三次,在此祈求泰國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 玉佛有三件寶衣,分為熱(夏)季,雨季,涼(冬)季,熱季換上鑲紅寶石的金衣,雨季穿著綴有藍寶石的金衣,而涼季則是一件純 金的金衣。 其中,以熱季的金縷衣最為昂貴。 每當泰國內閣更迭之際,新政府的全體閣員都要在玉佛寺向國王宣誓就職。

 

玉佛的傳說

    至於這尊玉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?老撾,東埔寨甚至緬甸都說佛像最初是自己飛到他們那裡去的,以後又莫名消失,但後來玉佛又在泰北清萊被重新發現。

    據泰國《玉佛史》記載,早在西元前44年,在摩揭陀國的王都華氏城(今比哈爾邦的首府巴特那)住著國王彌蘭陀和國師龍軍長老, 龍軍長老勸說智慧而有慢見的彌蘭陀王相信佛法,同時告訴國王供奉佛像會有功德,於是國王便造了這尊玉佛。 而龍軍長老著手督造佛像時,得到了韋陀天神和印度教中的大神毗首羯磨天的幫忙,從黨天居住的彌廬山(也有說是喜馬拉雅山)布施一塊巨大的玉石,再由工匠 花了七天七夜的時間精心雕刻了這尊玉佛。 這尊玉佛雕成後,安放在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。 龍軍長老迎得玉佛同,就從懷中掏出一個裝有七粒佛舍利的寶匣,祈願說如能使人天得利益並且佛法住世五千年,心個寶匣就自動進入 佛像的腹中去。 願此佛像能夠令五國佛法增輝,人民安樂。 話音未洛,裝有佛舍利的寶匣就進到佛像裡面去了。從此,就有了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五個國家:泰國、緬甸、斯里蘭卡、老撾和柬埔寨。